行业新闻

电话:400-024-2311
手机:13701470007

行业新闻

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潮涌现,迈瑞医疗借势再攻高端市场

作者:    浏览:    发布时间:2016/11/2 18:22:53

 

记者 肖玫丽 深圳报道

在刚刚结束的第76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(秋季)博览会上,本土医疗器械龙头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迈瑞”),在生命信息与支持、体外诊断、医学影像三个领域推出高端产品,并发布针对基层市场的基础医疗解决方案“春雨工程”。

总部设在深圳的迈瑞一早完成了产品出口到跨国开设子公司的转变,并登陆纽交所开展了一系列并购扩张,逐步实现对高端市场的渗透。今年3月,迈瑞完成33亿美元私有化回国。

“目前迈瑞业务额从大到小还是中端、低端、高端的排序,但这个情况正逐年变化,预计三年后可以实现中端、高端、低端排序。”迈瑞常务副总裁吴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,“迈瑞发展了25年,已经完成研发、营销网络和供应链平台搭建,确保之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手段快速扩张。”

此时正逢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掀国产化大潮。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起步晚、竞争力薄弱,长期以生产仿制和中低端产品为主。在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企业前100强排名中,只有5家公司挤入榜单;而进入前50的企业只有迈瑞一家。

近几年,国内企业逐步攻克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壁垒。但国内CT、核磁共振等高端影像设备领域,以及尖端的高值医用耗材市场,仍旧被外资企业牢牢占据。

攻克高端市场

迈瑞此次推出的产品包括体外诊断领域的CAL8000太行血球流水线、超声影像领域的Resona6彩色超声和外科领域的HD3全高清3CMOS腹腔镜系统。

从产品线上看,迈瑞医疗的产品已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、体外诊断以及医学影像三大领域。

吴昊告诉记者:“往高端市场走始终是困难的,但是情况越来越好。迈瑞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攻占高端市场的阶段,这需要企业的产品符合大医院的需求、销售渠道要完备、并且品牌能够让大医院接受。”

迈瑞早已在国外医疗器械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。截止至去年,迈瑞在欧洲、北美洲、拉美洲、亚洲、中东及非洲等30多个国家设有子公司,在中国设有32家分公司,海外销售额占据迈瑞整体销售额的一半有余。

从成长路径上看,迈瑞最早是从中端切入,逐步往基层和高端市场延伸。

骨密度检测仪:中国医疗器械起步较晚,致使国内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长期被外资企业占据。进场较早的迈瑞经过前期的资本积累,逐步往高端研发和市场渗透,主要手段之一是并购。数据显示,自2008年以来,迈瑞历经9次国内并购、3次跨境并购。

其中,迈瑞自1996年跨入影像领域之后,陆续推出全数字黑白超、台式彩超和便携式彩超。2013年6月,迈瑞以1.05亿美元收购美国超声诊断系统技术领军企业Zonare,此次并购使得迈瑞成功打入高端超声市场。此次推出的高端彩超正是并购的产物。

“并购主要是加强现有的业务,补充渠道、品牌、技术、物流等领域的空缺。最大的挑战在于迅速整合实现聚合效应,我们利用迈瑞的研发和生产平台,把生产和部分研发转移到中国,降低成本、提高质量。不过管理上一定是当地化,尤其是直销市场。”吴昊总结道。据记者了解,本土医疗器械企业攻占高端市场的方式大致分两种,其一正是并购。事实上,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案例频发,据统计,仅2015年医疗器械行业已披露的并购案例超过50笔,迈瑞、鱼跃医疗、微创医疗等公司都曾通过并购涉入高端、空白市场。但后期的并购整合对企业是一大考验。

另一种则是自主研发,通过自主组建团队、外聘团队等方式攻关研发和产业化转化,其优点是质量可控,但速度较慢,需要自建配套生产平台,也存在研发失败的几率。

相比高端市场,基层市场的竞争相对简单,主要是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。2009年以来,GPS(即通用电气、飞利浦和西门子)也将目光聚焦基层市场,但迟迟未见进展。

吴昊还提道:“中国企业比外资更懂得基层的需求。这几年迈瑞也在加强对基层的投入,这是市场压力之下推动的,因为厂商数量更多了,产品价格也更低了,所以对所有企业提出了新要求,就是同样的价格,我们要提供更高的质量。现在国家政策也在利好基层,市场机会慢慢的变化。”

国产替代大潮

今年3月,十年前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迈瑞医疗宣布完成价值33亿美元的私有化交易。

迈瑞总裁成明和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:“从资本市场监管的角度看,中外资本市场现在的差距不大。从政策层面讲,国内医疗器械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会。”

数据显示,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仅占医药市场总份额的14%,这一比例在全球是42%;全球医疗器械行业预计年的增长在4.1%,中国近六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%。另外,国内不断释放打造本土医疗器械巨头、国产器械替代进口等政策红利,无疑为企业的加速成长注入一剂强心剂。

“国产替代释放的市场份额足以培养一批国内龙头公司,但需要不短的时间。我们的监护仪、血球检测和超声达到了最一流的水平,也实现了一定的替代,但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跟外资抗衡。在品牌上也有差距,外资品牌经历多年的积累,不是短期内可以撼动的。”吴昊说道。

最受关注的外资巨头是GPS。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统计,目前国产医疗设备绝对数量占比并不低,甚至超过了80%,但多集中在了中低端领域。而进口的医疗设备以不到20%的数量占比,赢得了90%的市场价格。其中GPS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占据国内超过7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
而外资医用耗材巨头则长期在中国市场保持“大军压境”的势头。在Qmed发布的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百强排行榜中,主打医用耗材的强生和美敦力力压GPS,分别夺得第一和第二的宝座,总收入分别达2584亿美元和2313亿美元。

涉及到尖端技术难度,深圳市分享投资合伙企业董事总经理赵洪表示说,“尖端的医用耗材技术难度是超过影像设备的,中外的差距跟很多方面关系,其一是技术,不光是整机的,很多核心零部件的技术问题都没解决。另外是配套,供应链、加工能力等,技术实现之后的批量化生产要考虑成本、交易量等,需要有一个生产体系来支持。”

不过,中国企业在细分领域追赶、反超、替代外资苗头已然显现。

进入Qmed2015年全球医疗器械企业百强榜的中国企业有五家,分别是迈瑞(43名)、新华医疗(51名)、微创医疗(80)、乐普医疗(81)和鱼跃医疗(92)。

其中,迈瑞监护仪在国内超过了GE,排名第二,血球分析仪同样占据第二的市场份额;超声在国内排名第三,仅次于飞利浦和GE。另外,高端CT领域部分国内企业也实现了研发突破,创业公司赛诺威盛也在上个月量产CT。而DR设备则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。

医用耗材领域,国内支架企业发展很快,如微创医疗、乐普医疗,进口支架国内市场份额占比从2009年的40%下滑到2015的不到35%。但在高端支架领域如生物可降解支架,依然是国外品牌占据市场主要地位。

“目前迈瑞已在一些细分的高端应用领域实现了进口替代,这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趋势。我们相信迈瑞的成功也能带来更多的影响力,推动更多国产设备实现进口替代。”吴昊说。